《江夏史志》记载:“洪山菜薹,尤以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出产的品质最佳。若迁地移植,不仅颜色不同,口味也有差异。”
       这里在几十年前是武汉市主要的蔬菜种植地,但最近一二十年早已成为了城市中心。在城市高楼和车水马龙中去寻觅一种文明千年的蔬菜原产地,不知是洪山菜薹的幸运,还是城市人快速扩张的不幸。
       我沿着宝通禅寺对面的一条小路往里找寻,高楼包围中有一块大工地似的土地,远远只看见周围被推倒的房屋碎渣,又一批高楼要捡起来了。一直到接近“工地”的地方,发现路边有一排矮矮的围墙,绿瓦罩在矮墙上,有些古意。透过小木格窗往里看,原来这灰尘铺面的道路边,是一大片紫红色的菜地。
       再沿着更小的一条岔路往里走,才发现大片菜地,好似成了周围高楼的“桶底”,这便是背靠宝塔南湖的原产地仅存的80.13亩薄田。洪山菜薹的大个头也出乎我的意料,平时吃的菜薹手指粗细,三四十高厘米高。可是洪山菜薹可能有半人高,根茎有两三根手指那么粗,从杆到茎偏深紫色,有如打过蜡的光泽。
       洪山菜薹的植株非常繁盛,叶子有些比手掌还大。这“下粗上细,喇叭形,梗粗,叶圆,全身油量,便是洪山菜薹的特点了。洪山菜薹协会会长叶晓佑带我来到田边,掐下一根菜薹,只见洪山菜薹的皮如蝉翼般薄透,根茎部剥开皮像吃水果,汁多味甜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——三联生活周刊《寻寻觅觅家宴味道最想念的年货•湖北莲藕与洪山菜薹》